摘 要:
隨著電子元器件的小型化、高集成度的發展趨勢下,SMT(表面組裝技術)技術應運而生,SMT工藝的核心技術包括自動錫膏印刷、自動元器件貼裝和回流焊三項技術。其中回流爐是SMT中的關鍵技術之一,回流爐參數設置好壞是影響焊接質量的關鍵,通過溫度曲線的設置,焊接后的焊點進行切片分析、IMC層厚度檢測,從而達到驗證回流焊焊接曲線的目的。
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,回流焊已是SMT(表面組裝技術)中的關鍵技術之一,回流爐參數設置好壞是影響焊接質量的關鍵;尤其是回流焊接中的溫度參數至關重要。設定溫度曲線的相關參數滿足要求后,確定回流焊爐的工作溫度,并對焊接后的焊點進行切片分析、IMC層厚度等檢測,以確定焊接后產品的質量。
1 如何確定溫度曲線
目前航天行業從可靠性考慮,電子產品的焊接大多以有鉛焊料為主,選用免清洗有鉛焊膏RMA-010-FP,焊膏粉成分63Sn37Pb,焊膏熔點為183℃,焊膏顆粒度為22~45μm,,黏度210Pa.s。
焊膏都有相應的溫度曲線。根據回流焊的原理,一條溫度曲線共分為5個部分 :
(1)升溫區:將印制板由室溫加熱至100℃,但是加熱速度不能太快,太快會導致助焊劑中的溶劑喪失。通常升溫速度控制在<2℃/s。
(2)預熱區:從100℃~150℃為預熱區,目的是使PCB、元器件及焊膏充分預熱,升溫速度控制在<2℃/s,如果升溫速度太快,一方面,元器件容易損壞并造成PCB變形。另一方面,焊膏中的溶劑揮發速度太快,易造成金屬粉末濺出,產生錫球。
(3)快速升溫區:從150℃~183℃為快速升溫區,當溫度升到150℃~160℃時,焊膏中的助焊劑開始迅速分解活化,如果時間過長會使助焊劑提前失效,影響液態焊料潤濕性。理想升溫速度為1.2℃~3.5℃/s。
(4)回流區:從183℃~183℃為回流區(大約需要60~90s),這一區域的溫度設置的最高,焊料達到熔點變為液態,在回流焊區,焊接峰值溫度一般比焊膏熔點溫度高30℃~40℃。
(5)冷卻區:從183℃~75℃,在這一區域內,焊膏中的鉛錫粉末已經充分熔化并潤濕被連接表面,應該用盡可能快的速度來進行冷卻,這樣將有助于得到光滑的焊點并有好的外形和低的接觸角度。
由于一塊印制板上大部分元器件為有鉛器件,但個別進口器件是無鉛器件,因此峰值溫度比焊接有鉛元件略微高 5℃左右 [4] 。用高溫焊料將熱電偶固定在器件晶振、SOJ、QFP引腳上,結合焊膏廠家推薦曲線和典型溫度曲線來確定試驗樣品的焊接曲線。
(1)晶振器件引腳焊點最大升溫斜率為1.3℃/s,預熱區溫度在100℃~150℃,停留80.2s,峰值溫度為222.3℃,回流時間為 76.8s,冷卻速率1.8℃/s。
(2)SOJ器件引腳焊點最大升溫斜率為1.6℃/s,預熱區溫度在100℃~150℃停留73.8s,峰值溫度為227.7℃,回流時間為77.1s,冷卻速率2.1℃/s。
(3)QFP器件引腳焊點最大升溫斜率為1.6℃/s,預熱區溫度在100℃~150℃停留68.1s,峰值溫度為227℃,回流時間為77.1s,冷卻速率1.9℃/s。
調試出的溫度曲線滿足升溫區、預熱區、回流區、冷卻區的設定標準,按此溫度曲線進行樣品焊接。
焊接后的焊點經目測和放大鏡檢查焊點表面光滑、明亮。焊點表面無氣孔或非結晶狀態,無虛焊、假焊(冷焊)。焊點潤濕良好,焊點與鄰近的導電通路之間無拉絲、橋接等現象。
2 焊點金相分析
為了驗證焊接曲線需開展焊點檢測工作,我所委托一家具有材料及零部件品質檢驗、鑒定、認證及失效分析服務,并具有CNAS與CMA認可資質的專業實驗室。其服務產品涉及:電子材料、電子元器件、CCL/PCB/PCBA、金屬材料、塑膠材料等產品。服務行業涉及:印制電路、電子組裝、計算機、航天等領域。
對試驗印制電路板的焊點進行切片分析、IMC層厚度。切片金相分析用途廣泛,通常主要用于焊點品質缺陷(錫裂、空洞、PCB 分層和焊點形狀異常)分析和金屬間化合物層(IMC)。以及在元器件鍵合接點及線路、PCB 焊盤表面鍍層、PCBA及內層電路的綜合性檢查分析等。
切片分析其試驗步驟為:
(1)在PWB板上截取樣品;(2)器件做成切片(P1是SOJ元器件,P2是QFP元器件);(3)用研磨機將其研磨并拋光;(4)用電子顯微鏡選取切面圖片測量分析(單位:μm)。如圖試驗樣品切片分析運用的設備有樂可的真空冷鑲機型號Q-290,Presi雙盤研磨拋光機型號MINITECH263,蔡司的金相顯微鏡AXIO Imager.A2m。運用標準為檢測標準:IPC-TM6502.1.1手動微切片法。
切片金相分析就是通過取樣、鑲嵌固定、定點切片、研磨拋光、切面微蝕、顯微觀察等一系列手段獲得焊點橫截面的金相結構的過程,并在顯微鏡下進行拍照。IPC-A-610F可接受1、2、3級任一焊料球的空洞等于或小于30%,IPC標準中卻沒有對 QFP、SOJ 的氣泡(空洞)做相應的規定.檢測結果: 樣品空點率<10%。
檢測金屬間化合物(IMC)層厚度設備:Hitachi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型號S-3400N。檢測標準:GB/T 16594-2008微米級長度的掃描電鏡測量方法。
金屬間化合物(IMC)是在受熱的條件下,融化的焊錫材料中的錫原子和焊盤或焊接元件(主要成分是銅原子)的接觸界面原子相互擴散。
金屬間化合物(IMC)層太?。?lt;0.5μm),是由于溫度偏低且時間不足,造成焊接不充分,嚴重時會造成焊膏不熔。IMC層過厚(>4μm),是由于峰值溫度過高或回流時間長,造成金屬粉末嚴重氧化,影響焊點強度,嚴重時還會損壞元器件和印制板。從外觀看,印制板會嚴重變色。
IMC層厚度檢測先將樣品切割、冷鑲、研磨、拋光,樣品表面經鍍Pt 25s后,按照標準作業流程放入掃描電子顯微鏡樣品檢測位置進行放大觀察。
IMC層厚度(單位:μm)檢測結果:P1(SOJ元器件),L-S平均值2.01,R-S平均值3.61,L-X平均值2.33 ,R-X平均值2.35。,P2(QFP元器件),L-S平均值0.908,R-S平均值1.50,L-X平均值1.55,R-X平均值1.31。檢測結果顯示金屬間化合物(IMC)層最薄在 0.5~4μm 之間時的抗拉是可接受的。
3 結語
有鉛焊料和有鉛器件、無鉛器件的混和焊接,設置其回流焊溫度曲線,并通過焊接后的印制板進行焊點切片分析、IMC層厚度檢測,從而達到了驗證回流焊焊接曲線。